日前我率團到馬尼拉參與「亞太零售商聯盟大會」,在當地考察時對該商圈最大的購物中心Mall of Asia印象深刻:偌大賣場醒目處,陳列的是菲律賓特有的手工編織服飾;在向來被百貨業視為「門面」的一樓,當地文創商品與國外知名品牌並駕齊驅。我不禁想,國內百貨通路能為本土設計產業做些什麼?
於是國內文創產業重要推手—台灣創意中心與百貨公司有了「美麗初體驗」──SOGO變身為創意工作者的伸展台。
近30個金點設計獎得獎品牌與台灣設計文創品牌的百件商品,首度連袂在百貨賣場舉辦展銷會。從生活設計品、家居家飾品到禮品,處處洋溢著台灣在地文化的深度與溫度。
透過實體百貨的情境體驗與感動,台灣創意美學不僅在地客流連忘返,觀光客更是驚嘆連連。
台灣設計產業蓬勃發展,產值逐年增加,卻無法融入主流消費市場。除了缺乏通路平台展銷,根本關鍵在於設計作品「市場化」有其難度:優秀的設計作品與消費大眾往往是兩條平行線,彼此吸引卻鮮少交集。以國外為例,約莫只有3%的設計得獎作品能夠商品化,在國內,這個比率可能更低。
設計產業必須思考的問題是:如何與消費者對話,進而產生共鳴並獲得市場認同。
有鑑於此,今年金點設計獎邀請我擔任籌備委員時,我提出增設「採購人大獎」評選項目,並請來百貨協會會員公司的營業最高主管擔任評審,目的就是要使設計作品更貼近消費者,達到產銷市場化的目的。
除了將好創意變為好生活,為設計界打造最後一哩路,百貨通路也可以將公益變成好生意,近年來全球力推的「社會企業」商品就是最佳寫照。
企業社會責任CSR已成普世價值,百貨業挾其通路優勢,恪盡CSR更是責無旁貸。
於是在業績掛帥、講究坪效的百貨賣場,我們與經濟部攜手舉辦全台首次的「農社企周」,希望透過通路媒合,將充滿「善因」(good causes)的社企善果,推廣給更多消費大眾。
「請嘗嘗我們自己栽種的有機玉米,生吃就很讚喔!」面對眼前年輕社企朋友熱情的邀約,我一口咬下輕脆爽甜的水果玉米,口中香甜滿溢,心中更充滿驚嘆與激賞—社企產品不只具有社會意義,其本身更是百分百優質商品。
台灣社企產品已走出傳統弱勢、需要民眾「幫助」的刻板印象,不但充滿多元創意,更保有對土地的情感與人文的關照。
在知名大廠頻傳食安疑慮之際,社企農產品注重環境保護、讓消費者「食在安心」的良心主張,更顯難能可貴。
「你們就是網路上大推的那個小農品牌?我在臉書上看過,想不到你們會出現在百貨超市!」當我目睹年輕媽媽興奮地試吃乳酪蛋糕,毫不猶豫掏出皮夾時,我看到的是公益關懷與商業模式的完美並存—積極樂觀的社企朋友、快樂做公益的消費者,及百貨賣場所能發揮的通路優勢。
無論是鼓勵創意或參與公益,業者本身亦是受惠者。在講究區隔化、客製化的零售市場,透過設計作品的原創性與社企產品的價值觀,打造業者自有品牌,提供消費者更具生活美學與生命價值的優質商品,無疑為零售業開闢另一片藍海,共創生產者、消費者、零售業者三贏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