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...

董事長專欄

唯益是圖…企業新經營觀

春節前夕台南發生地震時,一則新聞令我分外感動:瓦礫中受困者聽見救難人員說:「你踩著我的背出來!」網路瘋傳這是「英雄」的新定義。我不禁在想,若我們社會不斷有「新定義」冒出來,也許災難現場就多了新英雄,少了看熱鬧的自拍隊伍。而「新定義」的觀念,也適用於企業社會公益。

傳統上,企業追求獲利是對股東、員工的天職,然而當企業社會責任(CSR)成為普世價值之際,現代企業也有了新的DNA:以企業力量解決社會問題,同時結合利害關係人共同投入,攜手打造符合「公眾利益」的新型態企業,這也是社會公益的一種「新定義」!
 
追求「社會公益」的企業經營模式,當屬已成全球顯學的「社會企業」。
 
而較社會企業更多面向的,則是兼顧企業獲利、公平正義、社會公益,三方並重的「B型企業」(Benefit Corporation):企業追求的利益(benefit)除獲利外,還須公平對待所有利害關係人,更須傳達公益核心價值,發揮正面影響力。
 
無論傳統或新創企業,B型企業為公司治理擘畫了永續共享的藍圖。
 
正因為如此,愈來愈多企業從唯「利」是圖轉型為唯「益」是圖,誰說獲利是企業的唯一指標呢?
 
今年,我們報名參加《遠見企業社會責任獎》,公司CSR秘書小組和我討論,為我們的「公益政策」定調。身為百貨通路領導品牌,我們有責任讓消費者清楚了解商品安全資訊,才符合社會大眾對商品安全的期待。
 
還記得2011年爆發塑化劑風暴,國內人心惶惶,零售通路與食品廠商更是人人自危。我們在第一時間主動針對供應商進行溯源管理,並藉由活動向消費大眾宣導食品安全意識。
 
面對層出不窮的食安風暴中,多數零售通路平台只作問題商品的預防性下架,而我們則進一步推動「商品安全」專案,並首創國內零售通路之先,於廠商合約中增加「企業社會責任」條款,持續落實監督專櫃原物料來源,以確保消費者安全。
 
因此,當我與CSR秘書小組開會討論《遠見》參賽項目時,「商品安全」專案成了我的不二選擇。
 
回顧執行過程中的點滴,我既驕傲又感動──這個專案歷時五年,照顧八類型的利害關係人,執行了18項計畫,受益者達152萬人次,受益單位共計3,022家…。
 
積沙成塔、積水成河!我們團隊完成了這麼多看似例行卻極具指標性的任務。
 
我稱讚他們時,他們卻如數家珍般地一一感謝所有利害關係人的協助──我彷彿再次聽見瓦礫中的對話「你踩著我的背出來」!原來,我們專案背後也有無數「英雄」,因認同商品安全重要性,主動配合我們推動「走在政府法規前面」的自發性條款,為食品及商品安全共同把關。
 
這個公益啟示錄是:我們讓社會公益有了新定義:在為消費者商品安全把關之際,照顧社會企業、解決社會問題,並回饋給企業、帶來營運正面影響力!
 
數字會說話,客戶滿意度調查出爐:「挺商品安全!79%客戶購物首選SOGO」。我們相信,對的事情不只支撐自己,也影響了一個世代!

本文轉載自2016年4月28日《經濟日報》A17經營管理版「黃晴雯的視界櫥窗」專欄